最被低估的股票,估值处于低估区是什么意思
最被低估的股票,估值处于低估区是什么意思?
大盘也包括个股运行都是有周期性的规律。而引导这种运行规律的是经济面的转化和股票所处的位置。
所谓的位置就是指股票的估值。拉长周期看,股票估值的变化总是从低估值——高估值——低估值,当股票经过一轮下跌后,股价下跌,估值下降,当估值水平在历史上处于比较低的时候,一般称之为估值的低估区,也就是具有了投资价值的时候。
为何保险理财仍被严重低估?
股票、基金,一起摆烂了。打工人开工的第一天,从白上一周班开始。部分保守型的朋友,all in 在银行理财,本想笑看股民和基民的哀嚎,结果一打开银行app,惊掉了下巴:银行理财咋也能亏损呢??!这年头,所有理财渠道都停下内卷、相约摆烂?面对当下的经济形势,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给大家支了一招:在此次大跌的前一天,他发表了一篇10w+的文章:《在中国,这个理财工具被严重低估》。这个工具,说的就是理财型保险。文章中,吴晓波先生主要说了这样几个观点:1.资管新规已落地,(银行渠道)保本理财产品已经退出市场,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也得自负盈亏。2.过去十几年里,全球利率下行的总体趋势是非常明显的。中国也处在一个利率长期下行的通道中。3.反观保险,它不能让投资者一下子赚到很多钱,但是在稳定性和安全性上,它有其他理财工具没有的优势。所以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,它是一个稳健的投资选项。4.保险可以通过锁定一个中长期的稳定收益,帮助投资者应对外部风险增加以及理财产品整体收益降低的情况。所以大家不妨认真地谋划一下保险在资产配置中所占的比例。文章很精辟,更多的内容我就不再赘述了,大家可以找来原文读一读。作为一个保险号,我们主要想接着吴晓波老师的话题,谈一谈“为什么”的话题:为什么理财型保险,在中国会被严重低估?不少朋友或是在股市基金里“跌麻了”,或是发誓再也不碰投资,也不肯正眼瞧一瞧绝对安全,收益稳固的理财型保险。为何?结合舆情来看,主要有三大原因,今天咱就逐个探讨一番。01.担心上当受骗,嫌弃保险水太深这类朋友,可能都听过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:那老谁家的小谁买了理财型保险,说是罕见的“开门红”福利,利率能到10%,投保几年就能领,结果呢,分红只有块八毛,大额返现要88岁才能领,想不拿利息取回本金,也得等上30年!部分机构、部分人的销售误导,破坏了整个行业的大众信任度。“骗人”、“水深”这些锅,保险业确实得背着,因为挨打要立正。但是,面对如今“碧连天”的投资形势,我们要为自身利益着想,而不是为偏见买单。保险业不全是坏人,尤其在当下,保险业已经大体结束了野蛮发展的时期,保险经纪公司已在各地开花,涌现了一批高素质、高专业度的经纪人,而代理人队伍经过各险企的转型与洗牌,也已经有了新的面貌。任何群体,都不可能长着同一副面孔。比如说大家普遍都很信任银行,但银行里面也有一撮人,会以误导的方式,忽悠前来存钱的大爷大妈买上理财,甚至擅自把客户的存款操作成理财,导致资金的流动性被封锁,与客户的实际需求南辕北辙,这种事也没少发生。所以说,与其给行业贴标签,不如去鉴别具体的人和事。我相信,大家只要拿出研究基金一半的精力,一定能找到一个靠谱的专业顾问,一定能得到一份符合自己合理需求的、保本保收益的好方案。02.没挖掘到好产品,嫌弃保险不灵活有些朋友,是一听到保险理财,就觉得要七老八十才能领钱,心态直接爆炸。其实不是这样的,你们只是没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。还有些朋友,是既想要股票般的收益,又想要保险般的稳定,还想要存款般的灵活,这确实是为难保险顾问了。理财有一个不可能三角,即安全性、收益率和流动性这三者,不可能同时拥有,保险也无法突破客观经济规律,太贪心是会长胖的哟。咱们姑且不谈保险姓“保”、刚需规划这些道理,仅从当前的经济形势出发,就可以自信地说:部分优秀的保险产品,真的能把安全、收益和流动性这“三个角”平衡得很好。比如说,目前市场上灵活度拔尖的一款增额终身寿,可以做到3年交费,第3年回本且有增值,5年交费,第5年回本且有增值(即:退保时能退出钱,超过总投入)。现金价值=退保能退出的钱这意味着,只要完成交费,这笔钱就是完全灵活的。不需要用,就放在里面持续复利增值,收益写进合同,绝不会任性波动。需要用时,退保取出即可。再来看另一款增额终身寿,灵活度不求极致,收益就略佳一层:现金价值=退保能退出的钱如图,每年存10万,连续存3年,第5年回本有增值,第6年账户里就变成352506元,第22年就增长到了610013元,翻倍且有余。这样的收益,稳稳地跑赢一众散户。除此之外,教育年金也完全可以成为财富规划的好工具,只要家中有一只适龄的四脚吞金兽即可。你看,理财型保险,不都是要把钱“质押”到七老八十才罢休,给它三五年时间,也能换来资产的绝对安全与平稳增值。03.仍对投资有信心,嫌弃保险收益低对于真正的投资高手来讲,如果确实历来都赚多亏少,并确信自己上了年纪后,仍有脑力与精力玩转投资,不考虑保险理财也是完全OK的。但对于反复被割、时常跌哭的朋友来说,与其继续all in 在股票/基金中,就真的不如来看一看保险理财了。斗胆引用一句不招待见的话: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。投资是一个专业门槛很高的事情,想在网上看几篇“口诀”,就逃过被割的命运,很难很难。而让保险进入自己的认知,找到一个专业靠谱的保险顾问,结合自身需求,做好一份收益稳固的财务规划,这件事的难度,一定远远低于自己勤学苦练,成为投资高手。并且,买理财型保险,与买股票或基金,不是全然对立的关系,它们都应是资产配置中的一员。恒天财富董事长周斌先生,曾针对“应对通胀”提出过两大投资建议,我认为放在今天也很适用:“第一个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做投资。第二个是放弃纠结某一类资产的买卖,转而开始配置,不断地完善投资组合,有压舱石,有救生圈,有风帆,才能让财富之船行稳致远。”安全保本、收益稳固的理财型保险,是我们的压舱石;波动剧烈的股票和基金,则是我们的风帆。All in 是一场赌博,十赌九输。而合理的资产配置,才是科学理财:投资大涨,则扬帆起航,春风得意。投资大跌,我们也有着稳步增值的底层资产,来维系生活品质与原有阶层,这才得以云淡风轻,不必“天台相见”。更何况,当前的形势是疫情常压顶,邻邦有硝烟,股市频震荡,利率终下行。在这种光景下,捂好钱袋子,先保值再增值,才是上上策。可以代表公司股价被低估吗?
谢邀。通过这个问题,我们可以延伸到一个普遍误区:接盘是否都是利好。
我们至少在一些事情上犯过同样的认知错误。比如加入MSCI,很多人说利好,资金流入。比如国家入股,国有控股,利好,资金流入。比如外资流入,利好。我们普遍存在一种接盘思维。认为,盘子只要有人接,不管对方是谁,都是利好。但是事实是,如今很多股票跌破了增发价,甚至于跌破了股权激励的价格。
实际上,我们要将股票看做一种投票权,这种投票权,大股东用表决权实现,小股东用脚实现。任何人都是因为看好而买入,看不好而卖出。原因就是这么简单。
如果上市公司回购股票,是否可以代表公司股价低估呢?这不能代表,这只能代表大股东的想法,他们是这么想的,有时候对,有时候就是错的。还有时候还错的离谱。在国际上资本市场就比国内理性的多了,腾讯控股回购的同时依然承受着抛压,很正常。马化腾说便宜,投资人为什么一定要听马化腾的,大家都要为自己的财富负责,而不是指望通过蛛丝马迹来判定和猜测自己的走向。每家基金的估值体系都是自己的,大家都有自己的结论。
再延伸,实际上接盘人说白了也是为了赚钱。同样是进来的外资,你也分辨不出是索罗斯来了还是巴菲特来了,所以买入谁知道他们是想持有,还是想捣蛋。一切兼有可能。
价值投资,就是分析师投资,需要分析具体企业。摒弃掉接盘思维,不是说卖给下一个傻子你就是成功了,如果机构买入,外资买入,大股东买入一定属于利好,如果他们都赚钱的情况下,财富短期是存量,那么此消彼长,谁亏了?
所以回购就是回购,你还是要带着放大镜找出自己的判断。当然话又说回来了,回购至少传递了一个信号,大股东们,他们是看好公司未来的。
矿资源股票是被严重低估错杀的?
关于矿业资源股票是否被严重低估错杀,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,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以下是几点需要考虑的事项:
- 行业前景:对于整个矿业资源行业而言,需要看其发展前景。如果该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短期波动,而长期来看是有发展前景的,那么这些企业被低估的可能性就更大,可以考虑进行投资。
- 公司财务状况:需要对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,看其经营状况、资产负债情况等,分析可能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。如果财务状况比较好, 而且长期发展规划较好,那么这些股票被低估的可能性就更大。
预估2021年跨年行情涨多少?
每年的岁末年初都有一波行情,即便是2008年、2018年那么惨烈的年份,在一月份都有一波冲高行情,有人称之为春季燥动,是由于每年年初的资金面均较为宽松的环境所刺激。当然,也有人认为这是机构资金调仓所致,因为每年的岁末年初,机构资金均会对过去的一年、即将到来的一年,有个仓位调整策略,卖出一些涨幅高的,买入一些预期来年有所表现的投资品种,其间的买、卖力量差,容易催生一小波行情。所以,对于2020年至2021年的岁末年初行情,仍可期待。
只是A股市场的生态环境较往年有了实质性的改变,大多数个股可能会无缘以后的股价上涨行情。主要是因为4000余家上市公司,不计其数且源源不断的大小非已成为A股最大的对手盘。再叠加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相对稳定的时间周期,行业格局趋于明朗,所以,小企业逆袭的概率大降。此时,就是龙头股溢价,小市值品种折价。这与以往的小市值溢价、龙头股折价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所以,岁末年初的行情,机构资金的调仓行情,必然还是龙头股持续活跃,中小市值品种拼命挣扎。
就目前来看,来年的行情较为确定的投资主线是新能源、大消费、大科技,可能还会夹带券商股作为辅线。其中,新能源投资主线较为确认,虽然在2020年涨幅较大,但业绩的成长趋势、产业容量空间仍然有望支撑其2021年的表现。
与此同时,部分顺周期板块,包括化工板块,尤其是一些细分领域的行业集中度迅速提升的行情,包括房地产集采下的防水材料、涂料、颜料以及减水剂等细分领域的龙头品种。